一隻建盞,四個人的「曜變之路」
新華社福州 4月10日電(記者李穎)
復原曜變建盞的共同追求,讓法國陶藝家尚吉雷、日本陶藝家長江惣吉和建陽陶藝師陳旭、台灣陶藝家李春和相聚福建。去年他們組成小組,以各自獨特風格詮釋建盞之美。
曜變是每個做盞人的追求。釉下一次高溫燒出耀斑,在陽光下耀斑周圍會閃耀七彩光暈,日本人以夜空中星體耀眼而神秘的光芒來比擬這種紋飾,名之為「曜變」。
尚吉雷是法國唯一在世的陶瓷類國家級美術大師。1975年他在巴黎吉美博物館首次邂逅宋代兔毫盞,從此與建盞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能燒出同樣的碗,他放棄了美術教師和畫家的職業,潛心研究建盞燒制技藝,至今已40多年。
建盞在中國斷燒長達600餘年。兩宋鬥茶文化盛行使建盞受到推崇。明代廢除點茶法,改用沸水沖泡法後,建盞因失去了特有的使用價值而斷燒。1979年中國才着手研究恢復建盞的燒制技藝。
尚吉雷沒有四處取經,他認為既然宋人能做的,他也能。他從住所附近的大自然中取土,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研製出瓷土和釉料配方。
在留尼旺島的火山口,他發現白熾化的岩漿遇暴雨冷卻後呈現出斑斕的色彩,好似建盞的彩光。於是他嘗試在燒制時添水、紅酒或植物精油,終於他的建盞呈現出「莫奈花園」般的五彩耀斑。
長江惣吉生於日本陶瓷世家,他是第九代傳人。他和父親兩人復燒曜變的時間加起來有72年了。
1995年父親突然因病辭世,長江先生決心接替父親的工作。長江父子都發現曜變盞使用了酸性物質,長江惣吉通過在燒制時加入酸性氣體重現了曜變,與日本國寶曜變的相似度極高。
長江惣吉雖然花費數十年時間復原曜變,但僅把它作為學術研究,「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要做到跟國寶一模一樣。不過作為現代藝術家,根據復原曜變的技術創作自己滿意的作品才是自己生活一輩子的成果」。
台灣陶藝家李春和則獨創了太極盞。他突破傳統器型,以不規則的盞壁表現出動態的變化,蘊含一種氣韻的流動。太極盞底部的彩色油滴呈螺旋狀,好似旋轉的銀河。
「我們都在曜變的路上追求。我是隨緣的,我要把彩滴燒穩了才去做曜變。」李春和說他做杯子的時候,好像在打太極拳。雖然太極盞每個地方都不規則,但整體保持着和諧。「配土到完成都由我獨立操作,我認為這樣才夠完整。」
「80後」陶藝師陳旭做建盞雖然只有6年,但他加入松木根燒制的七彩佛光盞已被多個博物館收藏。近年來建陽有大量年輕人像陳旭一樣,因喜愛投入建盞製作。
曜變是建盞人的夢想。陳旭說:「但它的創作基礎和時代背景我們現在已無法還原。與其說我在追求曜變,倒不如說是追求曜變極致之美的精神和工匠精神。藝術在於創新,時代在進步,我更想做有自己代表性的東西。」。
「一個碗能匯聚各個地方的瓷人,有點不可思議,這恰恰證明了文化的力量。我們希望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再放到全世界進行交流和再創造。」陳旭說。